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主页 > 焦点 > 评论 > >

生物多样性与ESG投资|面向自然的投资

2022-07-06未知清--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方呼吁并欢迎各方为基金出资。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设立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基金。在此之前,中国还设立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募资规模达885亿元,聚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环境领域,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资金,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利用财税激励措施,积极调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将资本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领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进一步凸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可能会给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风险。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流行语”,受到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进一步关注。

 

生物多样性:隐藏的投资风险与机遇

       生物多样性与投资,看似毫不相干、遥不可及,实则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之间的微妙平衡和相互作用产生了对社会和现代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的服务,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据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的研究,大自然每年为人类提供价值超过150万亿美元的生态系统服务,几乎等同于全球GDP的两倍。许多行业的发展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其经济价值的产出也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

       正因为如此,投资者认为,生物多样性与长期经济价值的创造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丧失同样也会为企业带来转型、监管以及金融风险,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生态系统的衰退会扰乱许多重要的供应链,导致这些依赖于自然的企业出现运营困难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同时,生态系统功能衰退也会导致重大灾害增多,届时,蒙受经济损失的将远不止依赖自然进行生产的行业。

       如,世界上有近 75%的水果和种子,因为蜜蜂、蝴蝶等传粉生物群体的数量逐渐减少而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农业产量的急剧下降会造成约21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新西兰的GDP),接踵而来的例如由饥荒引发的政治动荡所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除了这些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之外,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企业施加的压力正在增加,并可能在未来造成巨大的额外成本。不利于自然的企业经营方式会因为相关监管政策而被迫整改或停止,从而导致企业的资产估值下降。

       投资者逐渐将关注点从ESG投资进一步延伸至“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本”等议题,生物多样性对对其投资组合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不容忽视。

 

追求自然受益型的“内行”投资者

       资本向善,义利并举,是虚幻的泡沫还是投资者可以追求的目标?生态系统衰退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但其危机也为投资者创造了真正的机遇。

       具有前瞻性的投资者已经积极采取行动,以投资行为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将生物多样性作为决策过程的核心因素之一,系统地识别、评估、减缓和披露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开发为自然增值的投资产品和商业模型,通过践行ESG投资方式,从中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并获得收益。

 

       1. 减缓措施递进的投资策略

       采用具有战略性和科学性的方法,识别和应对生物多样性风险,可以有效减少生物多样性对投资行为带来的影响,将投资成本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生态与商业的双赢。

       近年来,减缓措施递进(Mitigation Hierarchy)在国际上已受到广泛关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已将其作为项目筛选、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应用工具。

       什么是减缓措施递进?简单来说,减缓措施递进是投资者用于识别和管理被投企业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策略和工具。

       投资者鼓励被投企业实施“减缓措施递进”策略,以寻求推动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成果并减少消极成果,该阶梯可以指导用户限制其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消极影响。

       它包括以下步骤:避免和尽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恢复生物多样性,以及采取能产生积极生物多样性结果的行动,为被投企业提供机会。

       对于投资者来说,减缓措施递进的原则可以具象化至投资战略与流程等多个层面,包括制定一些可量化的目标,识别出业务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风险较高的产业或活动类型,并建立一定的筛选标准和机制。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管理生物多样性风险中常见的管理工具还包括机构的长期战略和目标、排除清单、禁入政策和行业专门信贷政策等。

 

       2. 可量化、可视化的投资工具

       荷兰一家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零售银行——ASN,是全球第一家测量其所有投资组合中生物多样性足迹的银行。

       通过使用“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足迹”(Biodiversity Footprint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FFI”)框架,计算出其投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当于将一片6600平方公里区域中的生物多样性完全清除,这个面积约等于上海市的大小。

       投资者应加强对投资组合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将自然因素纳入投资流程,进行更加审慎和创新的投资。

       生物多样性的足迹测量比碳足迹测量更加复杂,建立普遍接受的方法来衡量生物多样性表现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包括生物多样性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组织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等。

       目前已经逐步开发出一些用于衡量投资者生物多样性足迹的方法和工具,如,展示全球范围内相对自然资本枯竭的热点地区的可视化、交互式在线工具ENCORE (Exploring Natural Capital Opportunities, Risks and Exposure),又如旨在评估企业生物多样性足迹和影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评分(Global Biodiversity Score,GBS)等,用以帮助投资者识别评估生物多样性风险较高的行业与企业。

 

不断探索衡量的投资价值

      “生态价值货币化”仍然是自然受益型投资面临的核心挑战,国内外投资者都在努力探索衡量生物多样性投资回报的方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与阿拉善SEE基金会合作翻译发布了《企业生物多样性绩效规划与监测指南》(中文版),为企业管理和监测生物多样性绩效,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提供了方法,包括可衡量的总体目标、行动目标以及一套核心关联指标,使企业能够跨业务衡量生物多样性绩效。

       该指南总结出一套“四阶法”,分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了企业应如何规划生物多样性目标,选择和应用恰当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并以促进成效管理和企业生物多样性报告的方式收集、展示和数据分析。

       指南还提供了针对每个阶段能够广泛用于多个行业的评估标准、指南和工具的清单。

 

企业生物多样性绩效规划与监测指南 “四阶法”

       从企业自身出发,了解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和依赖,并确定优先保护物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服务;

       设立企业生物多样性愿景、总体目标和行动目标,并制定具体实施战略;

       建立相互关联的核心指标框架,以便在企业内进行与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关的数据汇总,并评估企业活动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制定与实施监测计划,监测在第三阶段确定的指标,收集、分析和共享数据,总结经验并进行调整。

       参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CFD)的成功经验,国际金融界在2020年筹备设立自然资源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NFD)工作小组,旨在让企业和金融机构全面了解自然风险并纳入决策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气候风险,同时提供一个框架,让各金融主体能够采取行动应对不断变化的自然相关风险,以支持全球资金流从对自然不利的结果转向对自然有利的结果。

       TNFD框架遵循七个原则,即市场可用性、以科学为基础、与自然相关的风险、目的驱动、综合和适应性、气候和自然的关系、全球包容性。TNFD的工作范围集中在如空气、土壤和水等与自然有关的元素,是一个促进世界范围内与自然相关的报告一致性的工具,用于完善短期金融风险及由自然依赖而带来的长期风险。

生物多样性投资环境的成熟还有待时日,但潮水的方向是明确的。致力于创造长期价值的投资者需要在行业、经济和全球层面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将生物多样性丧失作为系统性风险纳入投资管理流程,为实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清--)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新闻网
腾讯绿色
中国企业公民网
企业观察网
河南企业社会责任网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本身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授权,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我们:

侯楚卿 市场部总监

邮箱:chuqing.hou@goldenbeechina.com

电话:010-68711086

金蜜蜂官方微博

金蜜蜂官方微信

  • 扫一扫
  •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Csr-china.net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901081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322号